第324章 儒家异类荀子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
笔趣阁 >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> 第324章 儒家异类荀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24章 儒家异类荀子

  韩非子师从荀子,提起荀子,存在感似乎不是很强。

  虽然同为儒家三巨头之一,但世人常常听说孔孟之道,却鲜有听到荀子的大名。

  可要说对后世王朝社会制度的建设,荀子的影响力是最大的,称他为封建王朝的设计师都不为过。

  荀子先学儒,后学法,最终儒法兼通,成为一代宗师。

  他的人性本恶论发人深省,跟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形成鲜明对比,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王朝的发展。

  作为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圣人,荀子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,更是大一统王朝历史发展的指路人。

  “春秋战国时期,既是一个战火纷飞的乱世,也是一个雄性荷尔蒙泛滥成灾的年月。”

  “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男人们充满了血性和征服欲,且思维极其深邃。”

  “他们要么崇尚武力,热衷于杀伐征讨,不断刷新战争奇迹。”

  “要么就是拼命的玩脑子,涌现出了一大批圣人级的思想家。”

  “荀子,赵国人,贵族之后,老家在山西省安泽县一带。”

  “荀子这辈子总的来说有几大特点,首先就是他活的时间特别长。”

  “其实儒家的几个大佬都很高寿,比如孔子活到了73岁,孟子活了84岁。”

  “荀子的寿命虽然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,但涉及到他一生的考古材料综合起来分析,起码也得有七八十岁。”

  “而且荀子不服老,心态一直很年轻。”

  “他曾经说年纪虽然大了,身体不如从前,但是智力和判断力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的。”

  “荀子第二個特征是能折腾,过过的地方很多。”

  “孔子和孟子也曾经周游列国,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在山东河南两省。”

  “然而荀子齐楚燕赵秦他都去过,可以说活动范围非常的大。”

  “活动范围大,活的时间长,荀子经历的事也就更多。”

  “所以,荀子这辈子的第三个特征就是遇见的糟心事儿太多了。”

  “经历了战国末期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,甚至可以说荀子去哪哪就要出大事。”

  “战国发展到了荀子生活的年代,乱世战乱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,人和事也都没节操到了极点。”

  “所以这些历史大事件都极为血腥恐怖,充满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,让荀子对于人性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。”

  刘彻:荀子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儒法兼通,最得意的就是有韩非、李斯、张苍这三位得意弟子。

  荀子经过数十年的宦海沉浮,对法家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,成为儒法兼通的一代宗师。

  韩非、李斯、张苍等人纷纷慕名而至,拜荀子为师,学习荀子博大精深的儒法理论。

  韩非成为法家集大成者,也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,创作有法家巨著《韩非子》。

  荀子的理论,韩非学得最深,领悟得最全。

  关于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,韩非在老师的教导下,悟出了新的理论,那就是人性本利。

  韩非认为,人性有善有恶,善恶本一体。

 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,善与恶可以互换位置,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追求利。

  人性善恶只在一利之间,要劝人为善,要阻人作恶。

  李斯辅助秦始皇统一天下,成为一代名相。

 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,李斯一人的作用相当于萧何与张良的合体。

  李斯将荀子的实务能力学得最全,治国理政是李斯的看家本领。

  秦国大小事务李斯都能依法而定,依例而判,既快且准。

  李斯的政务能力十分突出,除了行军打仗不行外。

  运筹于帷幄之间、征兵积粮发响,李斯皆精通,总能精准处理一切政务。

  张苍对于汉承秦制起到了至为关键作用,他恢复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。

  张苍拜师于荀子门下,曾任大秦帝国御史,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。

  大汉王朝建立之后,张苍先后担任过代相、赵相等官职。

  张苍帮助高祖皇帝清除燕王叛乱有功,被高祖皇帝晋封为北平侯。

  文皇帝时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,后因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。

  “荀子经历的第一件糟心事,就是燕国的子之之乱。”

  “二十来岁的荀子开始外出寻找机会,从黄土高坡一路走到了京津冀。”

  “虽说燕王非常欣赏荀子,但并不重用他。”

  “燕王和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一样,都是喜欢研究复古的书呆子。”

  “齐宣王见燕王小日子过得不错,就派苏代去忽悠他。”

  “在苏代的一通忽悠下,燕王萌生了禅让之意。”

  “也想学着尧舜这些先王搞个禅让,把位置传给相国子之,好让自己留下千古美名。”

  “但燕王这么搞,太子就不乐意了,于是就爆发了惨烈的子之之乱。”

  “齐国一看忽悠效果不错,于是就和中山国一起攻打燕国,沙戮无尽,几乎让其亡国。”

  “荀子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,可谓痛心疾首。”

  “他也曾劝燕王不要胡来,但良言难劝该死的鬼。”

  “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就为老师鸣不平,他感慨道燕王认为子之贤明而否定老师,故而惨遭杀戮。”

  “荀子经历的第二件大事,就是五国伐齐。”

  “荀子离开燕国后去了齐国,跑到稷下学宫跟天下名士讨论学术。”

  “经过一系列激烈的辩论后,荀子脱颖而出,成为了首席专家,也就是祭酒。”

  “荀子的口才在那个时代是无敌的,语速快,吐字清晰,逻辑严密,旁征博引,环环相扣,让人无从辩驳。”

  “曾经把一个老学生直接给辩驳到心脏病发作,可以说是相当残暴。”

  “还有一次,据说荀子喝大了,居然狂批孟子,称自己才是孔子真正的传人。”

  “荀子一生曾三次为稷下学宫的祭酒,是那个时代最牛的学术泰斗和辩论专家。”

  “荀子第一次来到齐国时,齐国的国君是在滥竽充数故事中喜欢听独奏的那个。”

  “齐王确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,四处征战,把天下都揍了个遍,还想灭周当天子。”

  “齐国经历了田齐桓公、齐威王、齐宣王三代明君的励精图治后,已经达到了国力的巅峰,强盛一时。”

  “齐王先是发动垂沙之役,痛打楚国让其成为小弟。”

  “接着又伙同韩魏暴揍秦国,把秦国的函谷关都打掉了,逼得秦国割地求和。”

  “然后他又暴揍燕国,攻打韩国,吞并宋国。”

  “在吞并了天下膏腴之地后,齐国一跃成为了力压秦国的超级大国,天下呈现出了一超多强的局面。”

  “那会儿的齐王真是飘了,你听他的,他打你,你不听他的,他也打你。”

  “可由于太霸道,终于遭到五国攻打。”

  “齐国几乎亡国,齐王也被杀。”

  “经过这一番动乱后,稷下学宫也解散了,荀子只能逃离了齐国。”

  “因为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关系不错,荀子就投奔了黄歇成为门客。”

  “借助了黄歇的影响力,荀子也有机会结识了更多楚国的社会名流。”

  “并考察了楚国的政治、文化、经济、风土人情等,为日后他在南陵为政奠定了基础。”

  李世民:虽说孔孟之道是历代帝王推崇的,但真正的统治思想则是荀子的外儒内法。

  荀子年少时去齐国游学,学习孔子之道。

  在稷下学宫跟群儒论辩,又博众家所长。

  于是思想渐渐自成一系,但仍属于儒学范畴。

  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,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,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、法。

  荀子以孔子为圣人,反对孟子的哲学思想,认为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。

  孟子以义为大旗,占领道德制高点,提出了人性本善理论。

  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善德,是每个人生来就俱有的。

  孟子又说水向东还是向西流的确无法判断,但水一定是向下流的,绝不会向上流。

  人的天性就是善良,至于那些不善良的人,本非是他们天生不善良,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。

  荀子在稷下学宫博众家所长,虽以孔子思想为主,但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正。

  通过观察人性,得出人性本恶的观点。

  荀子认为,所谓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。

  荀子认为人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,所以说人性是恶,而不是善。

  荀子的性恶论得到其他学派的认可,但被儒家抨击,儒生认为荀子是离经叛道的。

  来自儒生的抨击,让荀子感到十分迷惑,思想上的痛苦让他决心去秦国走走,希望能得到顿悟。

  荀子所处的时代,秦国已经是天下第一强国,跟齐国并称西东二帝。

  跟齐国不同,秦国不兴私学。

  但精英人士纷纷入秦效力,且取得不错的功业。

  秦国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,凡事讲实用,不喜空谈理论。

  法家是儒家最强大的劲敌,在法家的光辉下,儒家学者根本无法执一国之牛耳。

  于是只能在人性、治国理论上深研,渐渐脱离了实际,变得虚幻起来。

  荀子入秦,就是想从对立面的法家寻求灵感,以便在思想上得到升华。

  事实证明,荀子的这一决定非常正确。

  荀子正是因为入秦看到了秦国的一切,这才对法家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,成为儒法兼通的一代宗师。

  “公元278年,齐襄王六年。”

  “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,收复失地,齐国终于恢复了些元气。”

  “齐襄王于是赶紧召集失散的学士们,准备重开稷下学宫,荀子也从楚国返回了齐国。”

  “荀子前脚刚一走,楚国就遭了大殃了。”

  “秦将白起水淹城池,淹死了几十万老百姓后。”

  “又攻破了都城,烧毁了楚国的祖庙,并占领了楚国的半壁江山。”

  “大诗人屈原也觉得楚国完蛋了,直接投江自杀。”

  “由于齐国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灾难,所以荀子非常想在齐国施展才华,改变其国运。”

  “但荀子跟齐襄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后,对方根本没有兴趣。”

  “事实证明,齐襄王确实是庸才,一辈子没有什么大作为。”

  “但他还是很尊敬荀子的,拜荀子为清大夫,并让其主持稷下学宫的重建和恢复工作。”

  “这段时间是荀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,也是他的思想理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。”

  “之所以这么说,从荀子到秦国后的态度和他在楚国治理地方的表现就能看出来。”

  “在齐国待了十几年后,齐惠王去世,齐王建继位,齐国的政局又开始乱了。”

  “财政没有钱,拨不出银子,稷下学宫的学士们只能离开齐国自谋生路。”

  “荀子也是在那个时候接到了范雎的推荐,来到了秦国。”

  “荀子入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,因为按照当时儒生的理解。”

  “秦国是野蛮、邪恶、残暴、不讲仁义、出尔反尔的蛮夷之邦,孔夫子就不入秦,儒生就更不会入秦了。”

  “然而身为儒学泰斗的荀子不但入了秦,对秦国的评价还挺高,这也成为了后世儒生批判他的槽点之一。”

  “荀子到秦国兜兜转转一圈后,他觉得这地方的老百姓淳朴勤劳,生产积极性很高。”

  “官吏严肃认真,勤勉办事。”

  “秦国上上下下公私分明,各尽其职是一个高效廉洁的国家。”

  “总而言之,秦国几乎就是个完美的国家。”

  “秦国的强大不是靠运气,而是活该有这么强大。”

  “荀子的这番评价可谓是捅了儒生们的肺管子,要知道当时的儒生们宁可跳到海里喂鱼,也不愿意生活在秦国的统治下。”

  “如果说荀子指着秦王的鼻子大骂,儒生们还会敬他是条汉子。”

  “可没想到荀子竟会如此的夸奖秦国,实在让人受不了。”

  “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,荀子并不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,立场决定认知的人。”

  “而是务实求真,能够明辨是非的大智慧者。”

  “荀子一方面认可秦国的优点,另一方面向秦昭襄王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。”

  “但秦昭襄王依旧不感兴趣,直接一句话就打发了。”

  荀子:在秦国的所见所闻,所思所想,让我放下了心中的偏见与傲慢。

  回想当年,秦赵长平之战爆发。

  秦国武安君白起阵斩赵军二十余万,之后又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余万,赵国精锐大军四十五万灰飞烟灭。

  白起在短暂休整后,率三十万秦军向邯郸进兵,意在一战灭赵。

  赵王紧急召见群臣,商议存亡之策,打是一定打不过秦军的,只有求和一条路可行。

  最终赵王派特使入秦商议议和之事,而他也是这个时候作为赵国使团成员到秦国的。

  他以前从来没有去过秦国,只听别人说起过秦国。

  什么秦国法律残暴无度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秦人穷困潦倒,秦政苛如猛虎。

  他就想去看看,这样一个残暴贫穷的秦国是如何击败文明繁华的赵国的。

  他坐着马车入秦,一路上轻车缓行,细心观察秦国的风土人情,吏治民生。

  他跟秦国的百姓、小吏、官员、朝臣都有密切接触,且有愉快的交流体验。

  赵国使臣团在秦国路过,没有军队净道,没有百姓围观。

  秦国军民各行其事,对他们视而不见。

  他主动跟他们交流,发现秦国军民都知法守法,朴素老实,奸诈之徒基本上没有。

  秦国的百姓简朴淳厚,其音乐积极向上,无靡靡之音。

  人们的穿着整洁大方,无奇装异服。

  百姓们敬畏法律,服从官吏的管理,秦国的老百姓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上古良民。

  他也进过官府,看到秦国的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。

  无不谦恭节俭、忠诚守信,真像是古代圣君统治下的官吏。

  也就是说秦国官吏敬业守法,没有贪官污吏,没有昏庸官吏。

  他进入秦都咸阳,观察那里的士大夫。

  走出自己的家门,就走进公家的衙门,走出公家的衙门,就回到自己的家里,没有私下的事务。

  秦国朝臣不互相勾结,不拉党结派,廉洁奉公,真像是古代圣君统治下的士大夫。

  观察秦国的朝廷,当秦王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时,处理各种政事从无遗漏,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治理似的,真像是古代圣君治理的朝廷。

  在秦国见到的一切,让他意识到以前在六国听闻的暴秦之说,纯属污蔑之词,不足为信。

  自己到了秦国,从下至上观察了秦国民风、士气、官吏作风、君臣操守。

  他认为秦国的治国理民政策是最好的,山东六国的吏治民风跟秦国相比差之远矣。

  怪不得秦国四代国君皆明君,四代国君均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。

  “这个时候,齐国政局也稳定下来了。”

  “齐王建又开始重整稷下学宫,召集失散的学士。”

  “并给荀子写信,邀请他回来。”

  “于是,荀子第三次入齐主持稷下学宫的工作。”

  “荀子把在列国考察,特别是在秦国考察的优势和长处都讲给了齐王建听,希望齐王建吸取借鉴,争取早日一统天下。”

  “齐王建对于荀子的主张也是很认可的,但架不住奸佞小人的挑拨离间。”

  “荀子口中在秦国务必要铲除的奸诈小人指的就是他们,他们怎么能够不恨荀子呢?”

  “于是荀子在小人的诬陷下,又只得离开了齐国,去了老朋友黄歇所在的楚国。”

  “当时秦赵之间正在长平对峙,楚国趁机兼并了鲁国。”

  “并把鲁国的兰陵设为县治,春申君黄歇就让荀子去当县令。”

  “不到两年的时间,荀子就把兰陵治理的井井有条,取得了辉煌的成绩。”

  “并且荀子还把齐国的稷下讲学之风带到了兰陵,韩非子、李斯等人就是这个时候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。”

  “由于地方政绩搞得太好了,自然就有人羡慕嫉妒恨了。”

  “有人就在黄歇跟前谗言,商汤七十里而得天下,文王百里得天下,现在给了荀子百里之地,楚国危矣。”

  “春申君听信了谗言,就把荀子给辞退了。”

  “没办法,荀子只好带着弟子们离开了楚国,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老家赵国。”

  “赵王热情的接待了荀子,视其为上客。”

  “那个时候,赵国正经历了长平之战后的另一场大劫难,即邯郸之围。”

  “当时的赵国很惨,老百姓以尸体充饥,用骨头和油脂来烧火取暖,哪怕赵王自己也是食不果腹面有饥色。”

  “就在荀子和赵王商讨期间,春申君黄歇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,于是又恳求荀子回来。”

  “但荀子也是有脾气的,坚决不回去。”

  “考虑到两人几十年的交情,荀子写了一封信,狠批黄歇一顿。”

  “后来黄歇又厚着脸皮,几次三番的派人向荀子道歉,希望他能够回来。”

  “当时因为春申君帮助赵王解了邯郸之围,赵王也劝荀子。”

  “荀子这才给了黄歇一个面子,重新回到兰陵上任。”

  “在兰陵的任上,荀子又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十几年,让兰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。”

  “荀子本以为自己的施政经验可以得到推广,让楚国强大起来。”

  “哪知公元前238年,楚国发生内乱,春申君黄歇被害,满门诛杀,荀子也因此被免官。”

  “楚国内乱后,楚国很快走向了灭亡。”

  “荀子治理兰陵前后二十年,被免官后对这个地方也是很有感情的。”

  “于是他晚年就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里,著书立说,传授门徒,直到去世。”

  朱棣:荀子为后世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外儒内法的思想。

  纵观荀子的一生,可谓一波三折,跌宕起伏,简直就是战国末期大事件的见证者。

  也正是因为荀子复杂多变的遭遇,让其对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,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结构有了超前的构想。

  其实先秦诸子们都在追求解决乱世问题的方法,而荀子恰恰具备了后发优势,并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。

  成为了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,也为后世的王朝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蓝图。

  荀子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,也从不轻易的从道德层面批判别人。

  他是一个严肃认真、客观务实、扎扎实实想解决问题的人。

  典型的儒家学者往往都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,他们大声惊呼,奔走相告,揭露社会的阴暗面,给人以生死存亡的迫切感,并且极具催人泪下的感染力。

  但荀子不是,他不是一个喜欢以情动人的人,更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。

 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,也就是韩非子所讽刺的那些满嘴漂亮话,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却毫无用处的儒生们。

  翻开荀子的书不难发现,虽然他经历的糟心事是最多的。

  但荀子的书籍中几乎不见对自己所处年代里的灾难,也不喜欢在道德层面对别人指指点点,这是荀子跟其他儒生非常不一样的地方。

  荀子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不是批评和感动,而是扎扎实实的想办法解决一个现实存在问题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他把秦国评价为几乎完美国家的原因,因为法家在解决现实问题这方面确实做的不错。

  荀子到了秦国后,对秦国各种高度评价。

  秦王的威势已经超过了商汤和周王,所控制的疆域更是上古的圣王们所不能比的。

  但秦国还不完美,还差点意思。

  秦国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儒生,没有儒生帮助治国的话,那就称不上王道。

  而秦昭襄王生平最讨厌的,就是儒生们所谓的王道。

  王道这东西不能增加粮食产量,也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。

  荀子进一步的解释了儒学的作用,国君治理国家。

  如果用儒生当臣子,他们会特别敬业。

  因为儒生的人生目标,就是让他们的君主更加尊贵。

  王道的核心意义,就是在于增加君主的合法性和百姓对君主的认可度,

  给儒生一点权,儒生就是合格的官员。

  你把权利收回来,儒生就会遵从礼的框架,安分守己的当百姓。

  而且儒生不但自己安分守己,还会带动其他人安分守己。

  不管儒生自己混的有多惨,维护礼的原则和他们的人生价值是不冲突的。

  秦昭襄王对于这番话完全不感兴趣,其实背后隐藏的逻辑深刻。

 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的厉害,比如说朝廷向一个村子征税。

  如果百姓都认可这个朝廷的合法性,那么只需派一个官员过来,就能把税都给取走,很简单的一件事。

  甚至连官员都不用派,直接贴一张告示,老百姓就会主动的到指定地点去交税。

  可如果是山大王来收税,老百姓不认可他的合法性。

  那交税的意愿就很低了,就得加派一定的武装力量才能够达到目的。

  法家的特色就是不在乎你心里怎么想的,只靠刑和赏,敢不听话就收拾你。

  如此这般,为了保证执行力,你就得加派一些人手。

  导致收税的成本增加,只能加大税收,老百姓的反抗意愿就会更加的强烈,伱还得加更多的人手。

  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,那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。

  这样下去,一个朝廷即使主观上不想实施暴政,那也非暴政不可了。

  而儒家就是要帮助君主建立这种从上到下的认可,也就是所谓的王道。

  这种认可机制一旦建立起来,可以大大减低行政成本和管理成本,显著提高办事效率。

  礼的观念由小及大,由家到国,由父母到君主。

  彻底建立起来后,很多事根本不用去威慑、利诱和恐吓。

  所以荀子要表达的意思是,秦国以法治国的大逻辑是没错的。

  简化一些威逼利诱的环节,增加王道的认可度,可以爆发出更强的力量。

  所以,荀子认为秦国还是提高空间的,那就是把儒和法结合起来,这个思想到了后世就被提炼成为外儒内法。

  内法保证朝廷高效靠谱的运行,毕竟该做的事还是一定要做的。

  但外儒提高认可度,建立合法性,就能大大的减低内耗。

  但荀子的这番苦心,秦昭襄王并不理解,后世的儒生们也不理解,他们把荀子的安分守己理解成怂了。

  每当儒生读到荀子的这段历史,青筋暴突,拍案而起,感觉都快憋寻死了。

  同样是大儒,怎么就不能像孟子那样呢?

  孟子见大魏王,大魏王要跟他谈利,孟子直接怼,要谈就谈义。

  现在秦昭襄王问你荀子,儒生能够带来什么好处,你荀子为啥就不能跟孟子一样直接怼。

  结果荀子说了一大堆,仿佛要让儒生当小绵羊,实在没法跟孟子的浩然正气相比。

  不得不说,产生这样的误解,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儒生没有把荀子的思想吃透。

  荀子是想让整个国家的法治和人治结合起来,让社会高效稳定的运转,百姓能够安居乐业。

  后世的儒生们没有吃透荀子的意思不要紧,后世的帝王们可是看出了其中的杀招,并进行了充分的利用。

  外儒内法,这的确是治理国家、稳定社会结构的灵丹妙药。

  后世帝王们的内心,几乎都是赤裸裸的法家,连他也不例外。

  但帝王表现出来的向外界宣扬的,则全是鼓励老百姓当顺民的思想。

  汉宣帝就曾经评价统治的奥妙就是王霸杂治,所谓王道就是儒家的那一套,所谓霸道就是法家的那一套。

  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。

  很多时候,两者是互相渗透,相辅相成的。

 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虽然一直在说儒家是孔孟之道,但真正代表中华两千年统治主流思想的是荀子的思想。

  时至今日,再看荀子的思想,就必须从一个正确的角度来解读了。

  荀子其实只想通过人治和法治的结合,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的运行之道,而不是控制别人的帝王之术。

  事实也证明,荀子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,光有法治没有人治是行不通的。

  法家是最讨厌人治的,因为强人政治太有局限性。

  强人在的时候,国家当然富强。

  但强人一旦倒下,国家就会立刻衰败下去。

  比如赵武灵王、燕昭王这样的雄主,他们一旦离世,国家就会迅速衰败。

  只有建立法制,才能保障国家的整个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。

  那样即使出现一个平庸的君主,国家也会持续不断的强大。

  秦国之所以一直强大,就是因为坚守法治而不用人治。

  韩非子的这套理论非常有道理,但也是有漏洞的。

  平庸的君主不破坏法制的话,国家当然可以一直强大。

  但如果出现了倒行逆施之辈,比如秦二世直接破坏了法治,那么国家就只能灭亡了。

  不得不说,老师就是老师,荀子比学生看到了更深刻的一面。

  荀子说当年的后羿是神射手,他的射箭方法也没有失传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神射手。

  当年大禹制定的法律和制度,现在还能看到,但是夏朝早就灭亡了。

  所以法律制度是不能靠自己运行的,有合适的人来执行制度,就能够很好的运行。

  失去了合适的人,这个制度就会崩溃。

  所以荀子强调好的制度是好的社会的源头,而君子又是好的制度的源头。

  把社会管理好靠制度,但制度运行好还是得看人。

  秦始皇驾崩后,秦法并没有改变。

  但秦朝很快就亡了,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来运行这套制度。

  而在秦统一天下前,秦国一直蒸蒸日上,秦法的好也只是表面现象。

  没有出现破坏法治,倒行逆施的昏君才是关键。

  所以作为君主自己来讲,也需要儒法兼修,明白儒家的仁义礼智信。

  因为一个制度一旦运行时间长了,执行的人总会想方设法的扩大自己的利益。

  制度是无法监督自己的,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另一种力量来监督执行者。

  那就是儒家的力量,这也是为什么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荀子说礼。

  帝王也需要学习儒家的经典,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拥有仁爱之心。

  而不是像秦二世隋炀帝那样,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完全不体谅老百姓的疾苦。

  这才是荀子真正要体现出的法儒结合的思想,它是一种道德诠释,而不是一种术的解读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u4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qu44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